秦欲伐齐,齐、楚从亲,于是张仪往相楚。楚怀王闻张仪来,虚上舍而自馆之。曰:“此僻陋之国,子何以教之?”仪说楚王曰:“大王诚能听臣,闭关绝约于齐,臣请献商于(同“於”,读音wū )之地六百里,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,秦楚娶妇嫁女,长为兄弟之国。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,计无便此者。”楚王大说(通“悦”,高兴)而许之。……。乃以相印授张仪,厚赂之。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,使一将军随张仪。
张仪至秦,详(通“佯”,假装)失绥堕车,不朝三月。楚王闻之,曰:“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?”乃使勇士至宋,借宋之符,北骂齐王。齐王大怒,折节而下秦。秦齐之交合,张仪乃朝,谓楚使者曰:“臣有奉邑六里,愿以献大王左右。”楚使者曰:“臣受令于王,以商于之地六百里,不闻六里。”还报楚王,楚王大怒,……,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。秦齐共攻楚,斩首八万,杀屈匄,遂取丹阳、汉中之地。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,至蓝田,大战,楚大败,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。——节选自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
【意译】
秦国想要攻打齐国,然而齐、楚两国缔结了攻守同盟。于是秦国派遣张仪出使楚国。
楚怀王头脑简单,见是秦国的使者来了,还挺高兴,客客气气地招待张仪。张仪说:“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,就和齐国断绝往来,解除盟约,我请秦王献出商、于一带的六百里土地给大王,秦、楚之间永远结为兄弟国家。您看怎么样?”
昏头昏脑的楚怀王又惊又喜,便一面派人去跟齐国断交,一面派史臣跟随张仪去秦国,办理土地移交事宜。
哪知到了秦国,张仪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,跌下车来受了伤,一连三个月不上朝。楚王听到这件事,说:“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?”就派勇士到齐国当面辱骂齐王。这下子可把齐王气坏了,他立刻派使臣到秦国去,折节下交,与秦国建立了同盟关系。
秦、齐建立了邦交,张仪才上朝。他对楚国的使者说:“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,愿把它献给楚王。”“说好是六百里,怎么变成了六里?”楚国使者顿时傻了眼,张口结舌地问。张仪若无其事地说:“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。秦国的土地都是用鲜血换来的,哪能白白送人?”
直到这时,楚怀王才知道自己中计了,秦王、张仪原来十十足足是个大骗子。他恼羞成怒,发兵攻秦。可是秦、齐现在是联盟,楚国哪是他们的对手?这场仗打下来,不仅损兵折将,连本属于楚国的丹阳、汉中等地也丢失了。不得已,楚国只好再割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。
【分析】
市场经济条件下,严谨的合同是保护企业免遭侵害的最根本举措。在绝对的利益之前,礼义廉耻是没有容身之地的,国与国之间、企业与企业之间莫不如此,自古皆然。
单纯指责对方欺诈、不讲信用是没有用的。对于用“六百里土地”换取“齐楚绝盟”这样重大的交易行为,楚王之误有三:
一、没有订立书面的合同。缺乏白纸黑字的约定,才使得对方有“六百里”变为“六里”的抵赖借口。
二、没有调查对方的资信情况。派人做一下尽职调查,就可以知道“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,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”。秦国的二十多任国王(法定代表人)都不讲信誉,这样的单位怎么能跟他打交道呢?
三、没有注意合同的履行次序。如果对方将六百里地给了我方,与齐国绝交为时未晚。秦国未履行交付土地的义务,则我方不应先失强援。工程上先付款,之后对方履约不符约定,其境况与楚王相似。